2024年4月14日,由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公益文化促进(心性关怀)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志工委北京慈愿工作站承办的2024年度“心性关怀专业培训(CPE)”正式开班。
本次初级一和初级二两个班级同时开班,共109名学员通过线上或来到北京线下现场的方式参加了开班典礼。北京慈愿工作站志愿者、心性关怀专业培训往期学员徐嘉泽担任开班典礼主持人。
志愿者徐嘉泽主持开班典礼
心性关怀培训包括初级一、初级二和高级一、高级二共四个阶段的课程,依托成熟的培训标准和体系,带领学员从自身生命体验出发,从个人、关系、心性三方面认识和领悟生命关怀的核心和方式。学员完成培训后,将具备五大专业范畴、十八项能力指标的心性关怀专业能力。
本次心性关怀专业培训的师资队伍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德东,具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心性关怀导师释天文、释隆云和王晓曦,以及北京慈愿工作站培养出的首批心性关怀讲师肖珏、高萌、王继玲和左彤。愈发充实的师资队伍,将持续探索如何将本土化的心性关怀临床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之中。
北京慈愿工作站首批心性关怀讲师的成长,离不开她们的深入学习和长期践行,也标志了慈愿内部培养人才的机制日渐成熟,更验证了心性关怀专业培训已经落地生根,在国内安宁疗护和助老服务事业中,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魏德东教授在发言中表示,非常高兴看到这次心性关怀专业培训有本土培养的心性关怀师参与其中,相信今年的课程也将更能充分体现中国安宁疗护事业的特色。
导师代表释天文在致辞中分享了一个故事。前不久,他的一位关怀对象本来也想学习心性关怀,却不幸遭遇车祸。这样的无常也是生命的底色,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机会学习或得到心性关怀,需要各种因缘具足、时机成熟,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宝贵的因缘和学习机会。
释天文导师发言
接下来,北京慈愿工作站志愿者孙昕作为去年的初级一老学员、今年的初级二新学员代表发言。她回顾了去年的学习历程,表示自己已经选择将安宁疗护做为人生下半场的学习与事业方向,也希望能够与大家同行,留出充分的学习时间,同时也做好自我关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安宁疗护这个漫漫长路上且学且修。
初级一新学员代表王晓颖,是因为在参加同为北京慈愿工作站举办的2024年“基于非暴力沟通的安宁疗护同理心工作坊”学习时,了解到了心性关怀专业培训,继而报名成为学员。作为一名社工,王晓颖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生命对生命的影响充满好奇,并希望能在服务生命的道路上继续坚持与深入,探索生命深处那不可知的风景。
新老学员代表发言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常务理事、志工委和公益文化促进(心性关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慈愿工作站创始人肖珏老师表示,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慈愿就像一所学校,每年组织和举办各种安宁疗护和助老服务方向的培训课程,心性关怀专业培训(CPE)是其中最核心的课程。
今年是慈愿开办心性关怀专业培训的第四年。心性关怀有着一套非常完整的培训体系,慈愿也一直在不断打磨课程,希望能够更加贴合国情。每一年心性关怀专业培训开班的背后,都有着诸多的不易,凝结了许多人的支持与付出。肖珏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够珍惜机缘,充分利用未来三个月的学习时间,以“行动、反思、新行动”的学习方法进行应用,不断提升。
开班仪式启动后,两个班级的第一堂课也正式开始。
初级一的第一堂课是魏德东教授的《心性关怀与传统文化信仰》。魏教授以一贯的轻松风格,和大家分享了心性概念的源起与演变,以及华人心性文化的鲜明特色,并希望以“心性关怀”的概念,更准确地反映中国人精神需求的特质。而安宁疗护与临床心性关怀更是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安宁疗护团队具有多学科、跨学科的特点,在临床中由医生、护士、药师、医务社工、志愿者等角色组成,其中心性关怀师则通过倾听和陪伴等方式,关注个人的核心价值观、重要关系、意义和行为,疏解生命焦虑,促进生命意义的重建。
初级二的第一堂课则是由释天文导师带来的《家庭系统理论简介》。导师介绍了家庭系统历史与理论框架、关键人物和影响等,并鼓励学员们在课后自己尝试绘制家系图。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行为模式,学员们通过家系图以及陪伴关怀对象时的觉察,能够感受到不同家庭系统的影响,并通过关怀,使关怀对象和家属之间能够建立更好的连接 。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两个班级的学员将于每周日上午分别进行线上面授课的学习。此外,在培训期间,每位学员将得到两次一对一辅导答疑机会,完成至少30小时的实践总时长,并按要求提交复盘反思笔记、月度心得反馈、实践访问记录表等相关作业。导师们也给每个班级开列了推荐书目阅读清单,作为培训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希望学员们可以通过全方位的学习与密集的实践训练,获得和提升心性关怀技能。
愿每一位学员能够学以致用,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专业的心性关怀,共同为我国安宁疗护和助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心力。更愿心性之花,在生命的幽微之处,仍能绽放绚丽光彩。